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Roifman CM (2019). 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Retrieved Jun 26th 2021 from www.uptodate.com
Fitzpatrick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p2399-2401
簡介
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CMC)包含了一群異質性高的疾病,共同特徵為慢性的皮膚/指甲/黏膜念珠菌感染。這些患者的念珠菌感染對於外用治療效果不好,但也不太會造成侵襲性的感染。CMC導因於免疫系統的缺陷,部分患者可能合併自體免疫的表現。
Classic form:CMC合併自體免疫
- 病生理機轉
- 大部分的個案為AIRE(autoimmune regulator)的缺乏
→AIRE異常會導致T細胞表現autoreactive的TCR→誘發自體免疫
→AIRE在自我耐受(self-tolerance)的維持扮演重要角色
→AIRE的突變會導致自體免疫,尤其以內分泌器官最常受到影響
→有些患者可找到IL-17和IL-22的自體抗體,可能和反覆念珠菌的感染有關
- 少部分的個案導因於STAT1的功能增強型突變
→為Interferon受體傳遞路徑的重要的轉錄因子
→STAT1的功能增強型突變會導致下游INF-gamma、IL-17和IL22的分泌減少,進而影響Th1和Th17的反應
- APECED
- 全名為Autoimmune polyendocrinopathy-candidiasis-ectodermal dystrophy
又稱為autoimmune polyendocrine syndrome type I (APS-I)
- 為體染色體隱性的疾病,導因於AIRE的功能缺失型突變
- 臨床表現多樣,容易造成診斷上的延遲
(發病可以從2個月到超過18歲都有可能)
(念珠菌感染約5歲左右出現;內分泌異常則可能12-13歲才出現)
- 臨床表現
→triad:慢性皮膚黏膜的念珠菌感染、副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衰竭
→念珠菌感染:主要影響口腔/指甲/皮膚;少數影響到食道、陰道、腸胃道等;主要的致病原為candida albicans
→副甲狀腺功能低下:最常見的內分泌異常,以低血鈣和低血鎂為表現
→腎上腺衰竭:15歲時,約60%的患者會出現
→其他臨床表現包括其他的內分泌異常(如T1DM、甲狀腺低下等);其他自體免疫表現(如白斑、圓禿、惡性貧血)
→慢性的念珠菌感染可能造成角結膜炎(可能導致失明)、食道窄縮、口腔及食道的鱗狀細胞癌
- STAT1突變的CMC
- 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導因於STAT1的功能增強型突變
- 患者會出現反覆的口腔/皮膚/指甲念珠菌感染;患者也容易出現鼻竇炎/肺炎/毛囊炎等
- 約半數的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發炎性大腸疾病樣疾病(IBD-like disease)、自體免疫性血球低下
其他基因缺陷造成的CMC
- IL-17免疫缺陷的CMC
IL-17的缺陷,包括IL-17RA、IL-17RC、IL-17F和ACT1等,會造成患者容易產生反覆的念珠菌感染。此外,這類患者也容易出現嚴重的細菌性感染,包括Staphylococcus和Mycobacteria
- 其他相關基因
包括Lyp、Dectin-1、Toll-like receptor 3等
診斷
- 何時要懷疑CMC
慢性、非侵襲性的皮膚及黏膜念珠菌感染,合併自體免疫(尤其是內分泌系統),就要考慮到CMC的可能性
- 診斷
- 確診需要靠基因檢測
- 相關實驗室檢查
→CBC/DC、免疫球蛋白、T/B/NK cell的數量、T細胞功能等
→評估內分泌的功能(副甲狀腺和腎上腺)
→評估Vitamin B12/folate/鐵/肝功能等
治療
- 抗黴菌治療
→患者需要長期使用系統性的抗黴菌藥物,來治療並減少復發
→常見的治療選擇包括azole類藥物(如fluconazole)
- 內分泌疾病治療
→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監測鈣和鎂離子,必要時補充
→腎上腺功能低下:必要時補充相關激素
- 其他
→若合併嚴重的抗體缺乏,可能需要補充IVIG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