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介
→卵巢癌早期沒有症狀,許多患者發現時已經相當晚期,死亡率高
→目前第一線化療,以鉑金類(-platin)和紫杉醇類(Taxel)為基底
→Bevacizumab (anti-VEGF)→能夠延長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但不能延長overall survival
→然而,第一線Paclitaxel的頻率,要打多少效果比較好呢?
a. 日本研究:每周打的overall survival比每三周打的好
b. 義大利研究:兩組沒有顯著差異
→本篇研究想要知道,一開始的化療
[dose dense weekly paclitaxel加上Carboplatin]和
[每三周打Paclitaxel加Carboplatin],哪組的survival較好
(2) 研究方法簡介
→先將患者依照是否使用Bevacizumab分成兩個大組
→這兩個大組,各隨機分成兩個小組,分別給
a. Paclitaxel (175mg/BSA)加上Carboplatin (AUC, 6):每三周打一次
(一個cycle 21天,只打D1,進行6個循環)
b. Paclitaxel (80mg/BSA)(每周打),加上Carboplatin (AUC, 6,每三周打)
(一個cycle 21天,Paclitaxel打D1,D8,D15,Carboplatin打D1)
→Primary endpoint: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3) 研究結果
→總共有692名患者加入,其中84%使用Bevacizumab
→整體來說,Weekly paclitaxel組並沒有達到較長的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每周打:14.7mo vs. 14.0mo)
→在Bevacizumab大組中:Weekly paclitaxel組並沒有達到較長的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每周打:14.9mo vs. 每三周打:14.7mo)
→在沒有用Bevacizumab的組別中:Weekly paclitaxel組有較長的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每周打:14.2mo vs. 每三周打10.3 mo)
→不良反應
每周打paclitaxel有較高的貧血發生率 (36% vs. 16%)
發生感覺神經病變的比率也比較高(26% vs. 18%)
但嗜中性球低下的比率較低 (72% vs. 83%)
(4) 結論
整體來說,每周打Paclitaxel的卵巢癌患者,並沒有達到較長的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2. Outcomes of Two Trials of Oxygen-Saturation Targets in Preterm Infants
(1) 簡介
a. 在早產兒,究竟訂多少的血氧飽和濃度,才能夠減少死亡率、視網膜病變(ROP)和長期的失能?
b. 之前UK和澳洲的BOOST-II trial:
→目標族群:GA小於28周的早產兒
→比較低飽和target (85-89%)和高飽和target (91-95%)
→Primary outcome:死亡、嚴重失能比例
→結果發現低飽和target能夠減少ROP的風險
兩組腦性麻痺的發生及存活率沒有顯著差異
c. SUPPORT:低飽和target組的死亡率較高
d. 究竟,是高飽和target好?還是低飽和target就夠?
→本篇為BOOST-II trial 追蹤小孩直到矯正年齡2歲的結果
(2) 研究方法簡介
→28周以下的早產兒,隨機分成低飽和和高飽和目標組
→oximeter有進行校正,排除誤差
(本研究因為oximeter的問題,產生了許多麻煩)
→Primary outcome:校正年齡達2歲時的死亡及失能比率
(3) 結果
a. 澳洲有1135名早產兒,英國有973名早產兒(GA<28周)收入本研究
b. 在interim analysis時發現,當校正年齡達36周時,死亡率較高,所以研究收案就提早結束了
c. 在澳洲的研究:
→死亡/失能:低飽和:247/549 (45%);高飽和:217/545 (39.8%)
→未達顯著的差異性(p=0.1)
d. 在英國的研究:
→死亡/失能:低飽和:185/366 (50.5%);高飽和:164/357(45.9%)
→未達顯著的差異性(p=0.15)
e. 兩組研究數據combine
→低飽和target組的死亡及失能發生率顯著較高
(4) 結論
在小於28周的新生兒,使用低飽和target (85-89%)或高飽和target (91-95%),追蹤至矯正年齡兩歲後,兩個trial各自的死亡/失能比率無顯著差異;但將data合再一起後,發現低飽和target組的失能/死亡率顯著較高
3. Stopping v.s Continuing Aspirin before coronary artery surgery
(1) 簡介
→Aspirin
a. 是一種 irreversible COX-1 的 inhibitor,因而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b. 所以冠狀動脈疾病(CAD)的病人常服用 Aspirin,來預防血栓
c. 然而,因為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也因而增加了出血的風險,特別是要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的病人
d. 直到現在,在醫學中心裡面,傳統還是會請病人在 手術前5-7天 停用 Aspirin,以減低出血風險
e. 然而,繼續服用Aspirin卻也有其他好處:降低 繞道後的冠狀動脈形成血栓的風險、降低心肌哽塞 以及 中風的發生
→目前的做法,是在做完CABG後24小時,開始使用Aspirin。然而,這樣的做法無法在最早的關鍵時期,也就是剛做完CABG的病人,來預防血栓的形成。
→到底在要進行冠狀動脈手術的病人,要停用還是繼續使用Aspirin呢? 本篇乃為double-blind、randomized trial,欲探討在進行冠狀動脈手術的病人身上,使用Aspirin是否能降低死亡率以及血栓的併發症。
(2) 結果
a. 受試者:2100位 預計接受冠狀動脈手術的病人,術前服用
100mg Aspirin v.s Placebo
b. Primary outcome (死亡率+血栓發生) : 沒有顯著差別! (19.3% v.s 20.4%, p=0.55)
c. 因為出血而需要再手術的比率:沒有顯著差別! (1.8% v.s 2.1%, p=0.75)
d. 心包膜填充(cardiac temponade):沒有顯著差別! (1.1% v.s 0.4%, p=0.08)
(3) 結論
對於要接受冠狀動脈手術的病人,術前 服用Aspirin 不會降低死亡率 及 血栓率,也不會增加 出血的風險。
4. National Cluster-Randomized Trial of Duty-Hour Flexibility in Surgical Training
(1) 這是一份討論88工時(其實只有80小時…)對於外科住院醫師的 randomized trial!!!
(2) 簡介
→Duty hour regulation
a. 為了提升病人安全 以及住院醫師的生活品質,美國於2003年實施工時的規定
b. 其中包含 一週工時不能超過80小時,減短夜間值班時間,並規定值班時間之間休息的最短的時間
c. 又在2011年減少intern的值班時間,並增加住院醫師值班後的休息時間
→然而有人批評:
a. 工時規定旨在減少『疲勞造成住院醫師的犯錯率』
b. 然而卻會中斷照顧病人的延續性,並增加需要交班的頻率(可能交班會不正確),使得住院醫師被迫離開正處於危險期的病人,而反而讓病人更加危險。也因為可能中斷了住院醫師全程follow一個病人的過程,而降低訓練品質。
→本篇乃為national、cluster randomized、non-inferioity的 trial,欲探討浮動工時相對於嚴格限制工時,對於病人安全,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品質以及生活品質並不會造成更差的結果
(3) 結果
a. Flexible, less restrictive duty-hour policies(浮動工時) v.s Standard group(嚴格限制工時)
b. 在 138,691病患當中,此兩組的死亡率、併發症發生率:沒有顯著差別(p=0.92)
c. 在 4330位住院醫師當中,不滿意度:沒有顯著差別(p=0.9)
(4) 結論
對於外科住院醫師,浮動工時相對於嚴格限制工時,並不會導致較差的病患預後!!而住院醫師對於教學及福利的整體滿意度也並沒有感覺較差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