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Day79_腦部動脈瘤

(reference: wikipedia)



1.      簡介:腦部動脈瘤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顱內動脈瘤的發生率約為3.2%,男女比約為11,且20%~30%為多發性的。大部分的腦部動脈瘤發生在前循環,尤其以A-com最多(26.7%);第二多的位置則在P-com(22%);第三多則在內頸動脈(20.1%)、中大腦動脈(19.6%)

2.      危險因子
(1)   家族有人得過動脈瘤,個人有動脈瘤的風險本來就會提高!
(2)   高血壓、抽菸、喝酒等
(3)   Estrogen缺乏:停經後,組織的collagen成分會減少,可能導致風險增加
(4)   Coarctation of aorta:可能和高血壓、基因有關連性
(5)   結締組織疾病:Ehlers-Danlos syndromepseudoxanthomaelasticum
                    (因為結締組織的問題→動脈壁薄,較易發生問題)
                    (Marfan syndrome可能不會增加腦部動脈瘤的風險)
(6)   多囊腎病變ADPKD:若家族有ADPKD加動脈瘤病史→一定要記得survey
(7)   Glucocorticoid-remediable aldosteronism
(8)   Moyamoya syndrome毛毛樣血管症

3.      致病機轉
(1)   動脈瘤的分類
saccular:動脈瘤由腦血管的管壁膨出→影響<50%的血管壁
彈性纖維層elastic lamina可能缺乏或是嚴重斷裂
fusiform:血管整圈都膨大→影響>50%的血管壁
mycotic:因為細菌性感染,導致的動脈瘤
(2)   致病機轉:多重因素→血流動力學壓力、管壁缺陷等

4.      臨床表現
在破裂之前,基本上都沒有症狀,大部分是意外發現
→比較大的動脈瘤可能會有mass effectCN3症狀、頭痛、視力模糊等

5.      診斷
→大部分都是在檢查時意外發現
→影像學:MRACTCTA

6.      影響動脈瘤破裂的因子
(1)   大小(小於7mmlow risk;大小越大,風險隨之增加
(2)   位置:後循環破裂風險>前循環破裂風險>intercavernous頸動脈瘤
(3)   先前的出血:以前有SAH過的病人,再次破裂的風險增加
(4)   如果有家族史,可能會在較年輕或是較小的時候就破裂

7.      腦部動脈瘤的處理(以下為uptodate的建議)
→未破裂動脈瘤的處理仍有許多爭議,需考慮病史、風險以及病人意願
→誰應該治療?
(a)   大於7-10mm的動脈瘤可以考慮(但還需考量病人治療的風險)
(b)   Intercaverous頸動脈瘤通常不需處理,太大有症狀再考慮
(c)    有症狀的動脈瘤,應該要考慮治療
(d)   曾發生過SAH的病人,若有其他存在的動脈瘤應考慮治療
(e)   再次強調,治療需考量到病人的病史、年齡及進行治療的風險!
→治療的選擇:手術治療、血管內治療(wire)
→若未進行相關治療,需要定期監控追蹤!


Singer. R. J., Ogilvy. C. S., Rordorf. G.(2013).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Retrieved 14th Jul 2014 from http://www.uptodate.com/

1 則留言:

  1. 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的話,歡迎加入粉絲專頁Tiny Notes來follow最新的貼文喔!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iny-Notes/210589625811849

    本網誌內容僅供學習上參考
    臨床實務上仍需就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若您對於相關議題仍有疑惑
    建議您再去蒐尋更多的文獻或是詢問您的醫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