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Day57_中耳簡介及中耳炎part1

(圖片來源: wikipedia)


1.      中耳的結構
(1)   中耳是個充滿空氣的空間
→外側以鼓膜與外耳分界,內側則以包覆內耳的骨頭為界
(2)   三小聽骨:malleus槌骨、incus砧骨、stapes鐙骨
→由外而內連結了鼓膜及內耳
→將外界的空氣振動→骨頭震動→傳到內耳內淋巴液
(3)   耳咽管(Eustachian tube):連結中耳以及鼻咽
平常處於關閉狀態,以避免鼻咽部分泌物倒流進中耳,只有在打呵欠或吞嚥時,藉由腭帆張肌的收縮開啟耳咽管,平衡中耳與大氣的壓力
耳咽管的功能攸關中耳的健康→是病原體入侵中耳的道路!
成人的耳咽管長而傾斜,兒童則短而水平→→兒童較易得中耳炎

2.      急性中耳炎AOM(acute otitis media)
(1)   好發族群:大部分在小兒科,八成小孩在3歲前得過
→年齡分布:3歲和6歲兩個高峰期,7歲前都是危險期
(2)   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由於小孩耳咽管較短而水平→呼吸道分泌物以及病原體經耳咽管逆流進入中耳,造成中耳炎
(3)   容易有AOM的狀況
→好發於上呼吸道盛行的季節(秋冬較多)
奶瓶餵食:躺著喝奶容易導致耳咽管逆流的問題,AOM
腭裂:由於結構異常,影響腭帆張肌的功能,開啟功能變差
→免疫系統的問題:容易感染,發聲機會增加
(4)   致病菌→S. pneumonia Hemophilus influenza Moraxella catarrhalis
(5)   症狀→發燒、耳痛、易怒不安、嘔吐、甚至有耳漏otorrhea
    →聽力障礙在初期不會出現,若持續progress則要小心
(6)   診斷→最重要是用耳鏡(otoscopy)觀察耳膜
    →耳膜發紅、充血、甚至向外突起
(7)   治療

→抗生素:第一線為amoxicillin,如果沒效再換藥

reference: 耳鼻喉備戰手冊 許茂銘教授編著

1 則留言:

  1. 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的話,歡迎加入粉絲專頁Tiny Notes來follow最新的貼文喔!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iny-Notes/210589625811849

    本網誌內容僅供學習上參考
    臨床實務上仍需就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若您對於相關議題仍有疑惑
    建議您再去蒐尋更多的文獻或是詢問您的醫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