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首先感謝嘉興提供前三篇精彩的Summary !!!!!
1. Andexanet alfa for the reversal of factor Xa inhibitor activity
(1) 簡介
a. Apixaban、Rivaroxaban:是凝血因子10的直接型抑制劑(Direct 10a inhibitor),目前可以適用於:
→在非瓣膜型心房顫動(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者身上預防中風
→深部靜脈栓塞(Deep veun thrombosis)的治療與預防
→肺梗塞(Pulmonary embolism)的治療與預防
→在骨科手術患者身上預防靜脈栓塞
b. 雖然這些Direct 10a inhibitor勝過使用Wafarin的效果,然而其最大的缺點就在於沒有解毒劑,一旦出血的時候,無法立刻解除其抗凝血的效果。根據統計,使用Direct 10a inhibitor的病患發生大出血的比率仍有2.1-3.5%
c. Andexanet:是一種跟凝血因子Xa長得很像的蛋白質(decoy protein),所以可以跟 Direct 10a inhibitor結合,但又不會產生抗凝血的效果。
d. 在先前許多phase 2 小型研究已經證實Andexanet其中和抗凝血藥物的效果,而且隨劑量增加而增加,也沒已產生明顯的副作用,或造成體內產生X或Xa的抗體。
e. 本篇乃為ANNEX-A 及 ANNEXA-R 臨床試驗,分別探討Andexanet alfa在健康的高齡受試者身上 中和Apixaban和Rivaroxaban的抗凝血效果及安全性
(2) 結果
a. 受試者:沒有疾病的高齡健康受試者,先給予Apixaban(5mg 每天兩次),再給予 Andexanet alfa v.s Placebo,在2-5分鐘內:
→抗凝血因子Xa的效果:顯著降低 (降低了 94% v.s 21% p<0.001)
→未結合的Apixaban濃度:顯著降低 (降低 9.3ng/ml v.s 1.9 p<0.001)
→血栓 thrombin的形成能力:顯著恢復 (100% v.s 11% p<0.001)
b. 受試者:沒有疾病的高齡健康受試者,先給予Rivaroxaban(20mg 每天一次),再給予 Andexanet alfa v.s Placebo,在2-5分鐘內:
→抗凝血因子Xa的效果:顯著降低 (降低了 92% v.s 18% p<0.001)
→未結合的Rivaroxaban濃度:顯著降低 (降低了23.4ng/ml v.s 4.2 p<0.001)
→血栓 thrombin的形成能力:顯著恢復 (96% v.s 7% p<0.001)
c. 以上效果,只要是在 Andexanet 以bolus加上連續滴注的情形是可以維持,雖然D-dimer和protrombin 片段上升,但沒有顯著的副作用
(3) 結論:使用Andexanet在高齡健康的受試者身上,可以有效中和Apixaban和Rivaroxaban抗凝血劑的效果,而且沒有甚麼副作用!!
2. Hypothermia for intracranial pressure hypertens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1) 簡介
a. Hypothermia : 先前的某些臨床試驗顯示,預防性的低溫療法,可以降低外傷性腦損傷病人的顱內壓。因此,在許多ICU,低溫療法已經被用來治療這些病人升高的顱內壓。
b. 然而,後來的一些品質更好、bias更少的臨床試驗卻顯示低溫療法反而對於神經功能有不好的影響。
c. 本篇乃為 randomized trial欲探討低溫療法,用來治療traumatic brain injury病患的顱內壓升高的效果與安全性!
(2)結果:
a. 受試者:387位 Traumatic brain inury而顱內壓升高超過20mmHg的病人,分成以下兩組:
Stage 1 treatment都一樣:給予 mechanical ventilation 和鎮靜藥物
Stage 2 treatment:如果使用treatment 1 之後,腦壓仍超過20mmHg者則隨機分配給予 標準治療/控制組 (Osmotherapy也就是像mannitol等滲透壓行利尿劑) 或 低溫療法 (32-35℃)(此組如果無法控制就給予標準治療)
Stage 3 treatment:Barbiturates和減壓式開顱手術
b. Hypothermia低溫療法 versus 控制組
→神經功能(GOS-E):較差(p=0.04)
→預後較好的比率:較低 (26% v.s 37% p=0.03)
(3)結論:對於顱內壓超過20mmHg的traumatic brain injury病患,低溫療法相對於標準治療,並沒有帶來更好的預後l!!
3. Ibrutinib as initial therapy for p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
(1) CLL簡介
a. 是西方國家最常見的Leuk emia
b. 最好發在老人身上,中位數約為72歲
c. Chlorambucil 是目前治療CLL 的第一線治療,特別是年紀大的病人以及有其他共病的人
d. Fludarabine or bendamustine:有比較高的反應率以及較長的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但也相對有比較高的毒性,而且沒有增加整體的存活率。在小於75歲的族群中,Bendamustine則有比較長的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e. Anti-CD20 Ab + Chlorambucil:有較長的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Obinutuzumab+Chlorambucil: 29.9個月 v.s Rituxumab+Chlorambucil: 16.3個月 v.s Chlorambucil:11.1個月)
f. Chemoimmunotherapy (Fludarabine+Cyclophosphamide+Rituximab):是CLL年輕患者的標準治療,然而這種治療不適用於年紀大的病人(>65yrs),因為有較大的毒性。而且對於某些高危險基因變異(17p13.1 or 11q22.3 deletion)或未突變的IGHV患者反而有較差的預後。
(2) Ibrutinib簡介
a. BTK (Bruton tyrosine kinase)是B-cell receptor以及chemokine receptor下游重要的訊息傳遞者,也關係到CLL細胞的存活、複製、組織聚集。
b. Ibrutinib:是第一代 Bruton's tyrosine kinase的抑制劑,目前已經被批准在使用過上述至少一種治療的CLL患者 或者 17p13.1 CLL患者的第一線治療。
c. 之前的Phase 3 study顯示,在已經接受過治療的CLL患者,使用Ibrutinib相對於Obinutuzumab,有較低的progression風險(降低78%)和死亡率(降低57%)。而在early phase study更發現在未接受過任何治療的65歲以上的CLL患者身上,使用 Ibrutinib,於第30個月的整體存活率高達97%、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則有96%。
d. 本篇乃為phase 3, open label, multicnter study 欲探討 Ibrutinib比起Chlorambucil 作為 65歲以上的CLL患者 的初步治療的效果與安全性!
(3) 結果
a. 受試者:269位 尚未經過任何治療且年紀大於65歲的CLL患者
b. Ibrutinib versus Chlorambucil: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較長
→Progression或死亡的機會:降低84% (p<0.001)
→反應率:較高 (86% v.s 35% p<0.001)
→Hb和血小板數量的增加:較多
(4) 結論:對於尚未經過任何治療的CLL患者而言,Ibrutinib 相對於 Chlorambucil 有較好的效果
----------------------------------以上三篇感謝嘉興提供----------------------------------------------
4. Molecular Evidence of Sexual Transmission of Ebola Virus
(1) 伊波拉病毒只有在急性期可以在血液中偵測到
→但是可能會在一些immune-privilege的區域,持續更久的時間
Ex.乳汁(15天);陰道分泌物(33天)、眼睛房水(98天)、精液(101天)
(上述為疾病onset後持續的時間)
→而且,有研究顯示,儘管血中的病毒被消滅掉,感染後40、61、82天仍然能夠在精液中培養出伊波拉病毒
→這些病毒持續的存在,可能會增加伊波拉病毒的傳播
究竟伊波拉病毒是否會經由性接觸傳播呢?
目前仍建議在感染後3個月內性交應使用保險套
(2) 這篇case report主要討論一位44歲女性(B)感染了伊波拉病毒
但是她並沒有和伊波拉急性感染者接觸的病史
但近期她曾經和一位伊波拉痊癒者(A先生)發生過性行為(未戴保險套)
(A先生的哥哥和前妻都應感染伊波拉而去世)
(3) 本研究比較A先生哥哥、A先生前妻、A先生和B女的sample
→將病毒做基因體定序,發現是這四個人的sample是病毒序列相同
→可以證實儘管血中驗不到病毒、仍然可能從性行為傳播
(但目前的資料顯示,這樣的傳播相對罕見)
5. Peer-Review Fraud — Hacking the Scientific Publication Process
(1) 今年8月,Springer退掉數十篇文章,因為發現這些文章使用假的email,做出假的peer review
→有越來越多人在peer review上造假!
(2) 最早在3年前,南韓的Hyung-in Moon承認使用假的email,製造出假的peer review→後來有15%的文章被撤掉
在投稿時給期刊建議的peer review對象名字和email
但是這些email都是造假的(寄到自己or同事)
(3) 台灣的Peter chen(陳震遠)則用了一個更精細的造假方式
使用了130個假的身分和email,來產生假的review
最後在2014年7月被發現,並撤掉其60多篇文章
(4) 這些騙局會成功,通常是因為投稿時會提供『建議的reviewer』
→雖然很多編輯不喜歡,但還是經常使用
→一來專門領域,作者比較清楚誰適合來審查自己的論文
二來這對編輯比較輕鬆,找到合適且有意願的reviewer並不容易
三來現在期刊越來越國際化→需要作者建議來自各國的reviewer
(5) 因為近年來的這些醜聞,許多雜誌決定將推薦reviewer的選項關掉
出版社Hindawi在檢視了2013-2014的peer review紀錄
雖然他們沒有採用作者推薦reviewer的方式,而是採用編輯團隊的推薦
後來依然發現有三名editor涉入騙局,提供假的email和reviewer
(6) 近年來,學者受到越來越多的壓力,希望能夠快速地在高分的期刊上發表文章,也因此影響了學者的行為。這樣的壓力,在中國尤其明顯,也因此增加想要投機的動機。只要這個獎勵體系沒有改變(只給予發表許多文章在高分雜誌者獎賞),新的詐騙方式只會層出不窮!
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的話,歡迎加入粉絲專頁Tiny Notes來follow最新的貼文喔!
回覆刪除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iny-Notes/210589625811849
本網誌內容僅供學習上參考
臨床實務上仍需就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若您對於相關議題仍有疑惑
建議您再去蒐尋更多的文獻或是詢問您的醫師
內文若有錯誤,煩請指正!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