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Day165_脊椎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圖片來源: wikipedia)




1.      簡介:脊椎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皆屬於半身麻醉,分別將局部麻醉藥物注意蛛網膜下腔或是硬膜外,進而達到麻醉的效果。手術前須先確定目標的阻斷高度,以確保手術順利的進行。

2.      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
(1)   定義:將局部麻醉藥打入蛛網膜下腔,以達到麻醉的效果
(2)   常用的藥物:BupivacaineTetracaineLidocaine
(3)   生理學變化
→神經阻斷:阻斷level:自主神經>感覺神經>運動神經
自主神經比感覺高2~3節左右
→心血管:血管擴張、導致低血壓,心臟速率代償性增加
但若自主神經阻斷到T4,心臟交感神經阻斷,心輸出量↓
→呼吸:低位阻斷通常不影響呼吸
(4)   麻醉方法
→患者採側臥位,L3~L4L4~L5 (landmarkiliac crest的連線是L4)
→要進行大片的消毒,務必要避免感染的發生!不然會很麻煩!
→穿刺路徑:median正中和paramedian旁正中路徑
→要嚴格監控血壓,麻醉完血壓會掉!要注意!
(5)   影響麻醉範圍的因素:藥物劑量、藥物比重、患者的體位
→藥物劑量越大,麻醉的範圍越廣
→藥物比重:和CSF的比重比,分成低比重、等比重和高比重
高比重:會往最低點擴散;低比重則反之,往最高點擴散
(6)   影響麻醉時間的因素:藥物劑量、使用的藥物、血管收縮劑的使用
(7)   併發症:
→直接神經損傷
→短暫的神經症候群(麻醉消後出現持續2~7天的神經根性疼痛,lidocaine機會最高)
→硬膜穿刺後頭痛(通常3天內出現,70%在一周內痊癒,直立時加重,臥床時較減輕)
→低血壓:麻醉後務必要小心血壓狀況,並給予足夠的輸液,甚至考慮給升壓劑
→感染:非常少見,但發生後會非常嚴重

3.      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
(1)   定義:將局部麻醉藥打到硬膜外的空間,達到神經阻斷的效果
(2)   生理學變化:
→注入硬膜外的麻醉劑,會作用在側方的脊神經根
→相對於脊髓麻醉,作用較慢,阻斷程度較小,並以節段方式進行
→血流動力學的變化相對脊髓麻醉會較為緩慢
(3)   麻醉方式
→基本上和脊髓麻醉的過程類似,只是麻醉藥打到硬膜外空間
→硬膜外導管:可以放置導管於硬膜外空間,可以反覆注入藥物,以滿足長時間麻醉的需求,也能夠用來做術後的止痛
(4)   併發症:
→穿破硬膜(dural puncture):因為針較粗,造成麻醉後頭痛的機會比脊髓麻醉高
→血性穿刺液(bloody tap)
→置管併發症:置管位置錯誤、導管在硬膜外間折斷等等
→藥物注入硬膜外靜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血管毒性
→脊髓損傷:在L2上行硬膜外穿刺,可能會導致脊髓直接損傷
→硬膜外血腫、硬膜外感染:都非常罕見


1 則留言:

  1. 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的話,歡迎加入粉絲專頁Tiny Notes來follow最新的貼文喔!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iny-Notes/210589625811849

    本網誌內容僅供學習上參考
    臨床實務上仍需就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若您對於相關議題仍有疑惑
    建議您再去蒐尋更多的文獻或是詢問您的醫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