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Day100_Ebola virus 伊波拉病毒

(圖片來源: wikipedia)


1.      簡介
伊波拉病毒和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屬於絲狀病毒(filovirus)的一員,會造成嚴重的出血熱,致死率相當高。2014年,西非國家爆發嚴重的伊波拉疫情,造成大量死亡,疫情尚未獲得控制,對於全球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

2.      分類:屬於絲狀病毒,出血熱病毒(hemorrhagic fever virus)
(1)   Marburg virus
2000年在剛果,2005年在安哥拉爆發疫情,死亡率高達80-90%
(2)   Ebola virus
→可以分成五個不同的種類,其對人類的virulence也跟著不同
Zaire1967年發現,死亡率達55-88%
Sudan:死亡率約50%,爆發過四次(蘇丹、烏干達)
Ivory Coast:造成雨林大猩猩族群的疫情,只有一例人類感染案例
Bundibugyo2007年在烏干達爆發疫情,死亡率約30%
Reston:在菲律賓出現,在人類身上可以造成無症狀的感染

3.      流行病學
→絲狀病毒最早於1967年發現(Zaire)
→伊波拉病毒在靈長類間傳播,造成大猩猩族群數量的減少
2014年西非的疫情,病毒屬於Zaire species
a.       疫區:幾內亞、獅子山、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
b.      統計至2014/9/145337感染個案;2630人死亡,死亡率約49%
20148月,剛果爆發一波伊波拉疫情,截至9月中,造成71人感染,40人死亡,病毒屬於Zaire species,與目前西非的疫情無關

4.      病毒基本profile
maintenance host:目前懷疑來自於蝙蝠,再傳到靈長類
→傳播途徑
a.      人與人傳播體液(血、嘔吐物、糞便、精液)經由受損皮膚或黏膜傳染
→當地人在葬禮時,有清洗遺體的儀式,是個可能得傳染時機
→醫療從業人員若保護不完全,受傳染的風險高
b.      與受感染的動物接觸→獵捕、處理肉皆是可能的傳播途徑
c.       接觸蝙蝠
d.      院內傳播:消毒不全導致病毒傳播、醫療從業人員受感染
e.       其他途徑:在四級實驗室意外感染、生物武器

5.      致病機轉
a.       首先感染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破壞、大量病毒進入ECF→侵犯鄰近淋巴結、侵犯到肝、脾、胸腺的巨噬細胞→疾病進展,肝細胞、腎上腺細胞、fibroblast及其他細胞可能都會受到影響,導致廣泛的組織壞死
b.      除了廣泛組織壞死外,也會造成很強的免疫反應,cytokine storm
→導致發燒、全身無力、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shock status
c.       凝血功能異常
→受感染的巨噬細胞,會生成細胞表面tissue factor(TF)→誘發凝血反應
→除此之外,一些發炎的cytokine也會促進巨噬細胞產生TF
d.      後天免疫的受損→免疫細胞的破壞,導致病毒感染更為嚴重

6.      臨床表現
→接觸後平均8-10天出現症狀,其潛伏期和接觸的途徑有關係
→首先會出現非特異性、類似流感的症狀,接著才會出現出血熱等症狀
a.       非特異流感症狀:發燒(心跳相對慢)、發冷、全身無力、咳嗽、咽喉炎
b.      疹子:有些患者會出現全身性、不會癢的紅斑(5~7)
c.       GI:初期表現後幾天出現,可能會有水瀉、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
d.      出血:在病程後期出現,紫斑、淤血等
lab白血球低下(lymphopenia)、血小板低下、凝血異常(PTaPTT延長)、腎功能異常(蛋白尿)、肝功能異常(ASTALT)

7.      預後因子
→如果有嚴重休克、代謝異常、持續增加的病毒RNA level其預後較差
→存活者其症狀通常在感染後第二周改善

8.      診斷
(1)   有類似的症狀,且在症狀出現21天前有接觸的風險
高風險:出現持續性發燒or臨床表現:進行醫療評估、感染控制
低風險:出現持續性發燒(±其他臨床表現):進行醫療評估、感染控制
21天內曾進入疫區者:出現持續性發燒,且有臨床表現:進行醫療評估,並應通報,評估是否需要隔離
→如果未符合上述條件,建議監控到『接觸後第21天』
(2)   Lab:主要看血液中是否有病毒的RNA
ELISART-PCR(症狀出現後3-10天能夠偵測到)
(3)   Imaging通常CXR不會有肺部浸潤,如果發現,通常代表有其他診斷

9.      治療
(1)   supportive care:重點放在維持循環與血壓、校正凝血功能異常
(2)   ZMapp:由三種抗伊波拉病毒glycoprotein的單株抗體
→在受伊波拉感染的短尾猿(macaques),儘管已經出現症狀,ZMapp能夠避免其死亡
→在這次的爆發中,兩名受感染的美國醫療人員接受ZMapp的治療,後來都存活了下來;然而另外兩名嚴重感染的醫療照護者,接受ZMapp後仍然死亡
→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ZMapp的效果,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10.  接觸後的預防性投藥
→目前還沒有證實有效的預防性投藥出現
→目前有許多方法正在研究,詳見uptodate

11.  傳染防治
(1)   感染控制→感染者隔離(負壓隔離病房)、正確使用隔離與防護裝備等
(2)   消毒:沾染過病人體液的物體皆應進行消毒
(3)   疫苗:目前尚未有有效的疫苗出現→研究中
(4)   要小心恐怖攻擊的可能性


Bray. M. (2014).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Ebola and Marburg virus disease. Retrieved Sep 26th from www.uptodate.com

Bray. M. (2014).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bola and Marburg virus disease. Retrieved Sep 27th from www.uptodate.com

1 則留言:

  1. 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的話,歡迎加入粉絲專頁Tiny Notes來follow最新的貼文喔!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iny-Notes/210589625811849

    本網誌內容僅供學習上參考
    臨床實務上仍需就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若您對於相關議題仍有疑惑
    建議您再去蒐尋更多的文獻或是詢問您的醫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