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Day67黃疸part2_新生兒黃疸的鑑別診斷





1.      黃疸jaundice
黃的方向從頭黃到腳,退色則是從腳往頭退色
→估算:頭:5;胸部:10;腹部:15;四肢:20 mg/dL

2.      Bilirubin的代謝→詳見Day66的內容

3.      生理性黃疸vs病理性黃疸
(1)   生理性黃疸
因為肝臟發育未完全,無法有效conjugation,是正常現象
→通常在出生後48-72小時達到高峰,第5~7天消退
(2)   病理性黃疸
(a)非生理性黃疸,(b)雖然是生理性黃疸,但bilirubin的量達到high risk
→可以參考Bhutani nomogram,將黃疸的嚴重度做出區分

4.      如何approach有黃疸的新生兒?
(1)   問診:
→黃疸的LQQOPERA:黃疸的時間點、大小便顏色、合併症狀等
→家族史、懷孕史(母親的用藥、感染等)、生產史、生活史(ex.哺乳)體重新生兒與媽媽血型、小孩是否有代謝性疾病等
(2)   PE:評估皮膚、鞏膜顏色;看有沒有淤血、血腫等
(3)   實驗室檢查
→基本的CBC,血型,Coomb’s testG6PD,也要注意有無感染跡象
total bilirubindirect bilirubin
a.       可以抽血測得,為TSB
b.      可以經皮測量(transcutaneous bilirubin TcB)
c.       TSB<15mg/dL時,TcB的數值可視為等同TSB數值

5.      鑑別診斷
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direct大於15%就要小心)
(1)   肝細胞的分泌問題
肝炎bilirubin的分泌量減少,膽汁形成受影響 (TORCH先天性感染)
Dubin-Johnson syndrome:因為MRP2異常,使得bilirubin無法排入膽汁,整個肝看起來會非常黑,但基本上不會有太多的病變
(2)   膽汁的排除問題→小心膽道阻塞的問題
Biliary atresia:會有clay color stool

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1)   來源增加:血球破壞增加,hemolysis
immune mediated hemolysis:可能出現再媽媽和小孩血型不合的狀況
→紅血球本身的結構缺陷: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紅血球本身的酵素缺乏:G6PD缺乏,導致NADPH↓→易受破壞
sepsis:機制尚未清楚,可能和氧化壓力上升有關
→hematoma:頭皮血腫、腎上腺血腫
(2)   Albumin的結合力下降
(3)   肝細胞conjugation出現問題
Crigler-Najjar sndromeconjugation的酵素缺陷
Gilbert’s syndrome:最常見的遺傳性conjugation異常疾病
  (可能長大成人後,在健檢時才發現。酵素活性約下降10~35%,不一定會有症狀,且在大部分的藥物代謝也沒有問題)
(4)   腸道再吸收增加→Breast-milk jaundice
母乳中有glucuronidase,可增加bilirubin的再吸收
→進一步增加腸肝循環製造unconjugated bilirubin的能力
→會在出生後4-7天出現,可能持續3-10
(5)   Breast feeding jaundice→第一周出現
→因為初乳較濃不好吸,可能導致母乳攝取不足,出現脫水的問題
→除了hypovolemia之外,因為攝取量下降,進一步導致腸道蠕動變差,再吸收的bilirubin也增加
→這些新生兒,可以注意到『體重下降』!!
→治療:補充牛奶,提高哺乳頻率

6.      黃疸的併發症(TSB大於20mg/dL就要小心!)
→要小心神經學的相關後遺症
急性:膽紅素腦病變;慢性:核黃疸(Kernicterus)

7.      處置
重點要找到造成黃疸的原因,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注意哺乳狀況、水份、營養等
光照治療phototherapy
a.       在藍光下,bilirubin進行光學異構,轉變為水溶性物質,從腎臟排除
b.      治療時機可參考光照治療的guideline

→若降得不理想,且bilirubin/albumin高,考慮blood exchange transfusion

1 則留言:

  1. 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的話,歡迎加入粉絲專頁Tiny Notes來follow最新的貼文喔!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iny-Notes/210589625811849

    本網誌內容僅供學習上參考
    臨床實務上仍需就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若您對於相關議題仍有疑惑
    建議您再去蒐尋更多的文獻或是詢問您的醫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