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Day65兒童細菌性腦膜炎(大於一個月)

(圖片來源: wikipedia)


1.      簡介:今天的筆記主要著重在大於一個月兒童的腦膜炎,其為一內科急症,需要盡速的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否則死亡率與神經學併發症皆高。

2.      流行病學與菌種
(1)   H. influenzae疫苗的使用後→兒童細菌腦膜炎大幅下降
(2個月~2年:6.91/10萬人,2~10歲:0.56/10萬人)
(2)   造成的菌種:不同年紀,好發的菌種不同(以下為疫苗普遍使用後結果)
1~3個月:group B streptococcus(39%)GNB(32%)S. pneumonia(14%)
3個月~3歲:S. pneumonia(45%)N. meningitidis(34%)
3~10歲:S. pneumonia(47%)N. meningitidis(32%)
10~19歲:N. meningitides (55%)

3.      臨床表現→和患者的年紀、免疫狀態有關
(1)   表現:發燒、meningeal sign(噁心嘔吐、厭食、劇烈頭痛、頸部僵硬)、腦壓升高、seizure、意識狀態改變
(2)   頸部僵硬
→只要牽扯到腦膜就會感到非常不舒服
Kernig sign(彎膝蓋會痛)Bruzinski sign(躺著,前彎脖子會痛)
(3)   這些症狀可能在一次上呼吸道症狀之後發生
(4)   皮膚表現:在N. meningitidis可能會看到一些瘀斑、紫斑

4.      評估
(1)   病史:症狀、TOCC、接種疫苗、前行感染、動物接觸史等
(2)   檢查:腦膜炎症狀(頸部僵硬、Kernig signBrudzinski sign)、評估意識狀態、觀察是否有腸病毒感染跡象(ex.水泡、手足口病、咽峽炎等)、觀察是否有其他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3)   影像學:若出現意識狀態改變、神經學缺損等,可能需要做神經影像學檢查(ex. CTMRI)
(4)   LabCBCblood culture、電解質、肝腎功能、CRP
(5)   CSFgram stain、細菌培養、cell count、蛋白質、葡萄糖、病毒檢驗等
→細菌:WBC>103/mL (嗜中性球為主)glucose<40mg/dL
→病毒:WBC10~500/mL(monocyte為主)glucoseprotein可能正常

5.      治療與處置
(1)   或是臨床上高度懷疑並做完lumbar puncture後,就要趕快給予抗生素治療,不要遲疑!
(2)   用藥的考量:要用殺菌性抗生素,且可以穿過BBB
(3)   經驗性抗生素選擇→主要針對S. pneumoniaeN. meningitidis
high dose的三代cephalosporin(ex. ceftriaxone)加上vancomycin
(4)   有些文章建議使用dexamethasone來減少細菌性腦膜炎的神經學併發症
→細節可上uptodate查詢~~
培養出來後,就要根據不同的菌種,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5)   要持續監控治療的成效,並定期follow神經學檢查、CSF、神經影像

6.      預後
(1)   死亡率:4.2% (2001~2006 in USA)
(2)   神經學的併發症:在得細菌性腦膜炎的小孩子常見
(3)   需要長期追蹤:聽力、視力、發展狀況

7.      預防
(1)   隔離因為腦膜炎住院的病人!
(2)   施打疫苗

Reference
1.          Kaplan, S.L. (2014).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children older than one month: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Retrieved 17thJun 2014 from http://www.uptodate.com

2.          Kaplan, S.L. (2014).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children older than one month: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Retrieved 17th Jun 2014 from http://www.uptodate.com

1 則留言:

  1. 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的話,歡迎加入粉絲專頁Tiny Notes來follow最新的貼文喔!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iny-Notes/210589625811849

    本網誌內容僅供學習上參考
    臨床實務上仍需就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若您對於相關議題仍有疑惑
    建議您再去蒐尋更多的文獻或是詢問您的醫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