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Day298_落髮與禿頭 part2


(圖片來源: wikipedia)



一、Alopecia areata

(1)   圓形禿,即所謂的鬼剃頭
(2)   臨床表現:一塊或多塊邊界明顯、圓形區域的頭髮掉落
→落髮通常會持續數天到數周、直到區域內的頭髮全掉落
→區域可能只有一小塊,到所有頭髮掉落(Alopecia totalis),甚至連睫毛眉毛都掉落(Alopecia universalis)
→如果區域小、數量少、患者年輕:頭髮之後會慢慢長回來
  (但有些患者新長出來的頭髮會比較細、甚至脫色變白)
(3)   好發年齡:最多是在15-30之間
(4)   病生理機轉
→和遺傳、壓力、自體免疫等相關
→切片下能夠看到毛囊周圍有lymphocyte攻擊
→有些人會合併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白斑、SLE
(5)   治療選擇
→如果只有局部落髮:通常自己會長,不用治療
→如果範圍大、甚至到totalis,可以考慮治療(看患者本身)
可以局部打類固醇(隔一公分左右打;有需要兩個月後可再打)
其他方法:口服類固醇、擦類固醇、照光
→塗抹Diphencyprone,刺激局部皮膚產生contact dermatitis
  (將淋巴球從毛囊處移開,讓毛囊得以生長)

二、休止期落髮Telogen effuvism

→因為一些外界因素,導致在生長期毛髮提早進入休止期
→通常在誘發因子出現後3個月才開始落髮
→常見的原因包括急性疾病;內分泌(產後、甲狀腺素亢進/低下);大手術後;嚴重的貧血;快速體重下降;營養不足;自體免疫疾病藥物;心理因素與壓力

三、生長期落髮 Anagen effuvism

頭髮在生長期時落髮,通常是在頭部做放射治療或是接受化療後,導致快速分裂的毛囊受到嚴重影響,造成大範圍的落髮

四、感染

(1)   Tinea captis頭癬
→頭皮發炎厲害、脫屑、可以看到斷髮(Black dot)
→不同的致病菌,其臨床表現和對頭髮的侵犯也跟著不同
  (有些是在shaft外,有些則侵犯在shaft)
→黃癬(Favus)→可以看到一些黃黃的crust
→治療:需要口服的抗黴菌藥物 (因為侵入毛囊、用擦的效果差)
(2)   二期梅毒
→有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分別為
→全面稀疏:到處都掉髮,不容易和其他種alopecia區分
Moth eaten pattern:像被蛾咬過一樣、不規則不整齊的殘缺

五、外力造成

(1)   Trichotillomania拔毛髮癖
→不斷的去拔自己的頭髮
→診斷:自己/家人要提到有拔毛髮的習慣→如果沒有不好診斷
hair-pull test:通常是negative(易掉的頭髮都被自己拔掉了)
可做biopsy,具有診斷性→可以看到毛囊間小出血、頭髮受損
(2)   Traction alopecia→綁頭髮綁太緊,導致頭髮脫落


六、落髮/禿頭的檢查

(1)   Hair Pull test:輕輕的拔頭髮
→如果拔出大於2根就不正常
→接著再用顯微鏡檢查→看掉髮的時期,有無黴菌等
(2)   Phototrichogram
→將一個區域的頭髮剃掉,過3天後再觀察頭髮是否有長出來
→正常anagen90%,應該要有90%的區域長出頭髮
  (若比例低,表示處於anagen的頭髮數量偏少)
(3)   頭皮鏡Trichoscopy
(4)   抽血檢查
→如果很典型,就不太需要抽血(ex.雄性禿)
→不典型,可以抽TSHHbANALiver functionVDRL


台北榮總皮膚科教學內容

1 則留言:

  1. 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的話,歡迎加入粉絲專頁Tiny Notes來follow最新的貼文喔!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iny-Notes/210589625811849

    本網誌內容僅供學習上參考
    臨床實務上仍需就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若您對於相關議題仍有疑惑
    建議您再去蒐尋更多的文獻或是詢問您的醫師

    內文若有錯誤,煩請指正!感激不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