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wikipedia)
一、簡介
正常的子宮內膜僅出現在子宮腔內,如果子宮內膜出現在其他部位,就稱為Endometriosis。這些異位的子宮內膜會受到Estrogen調控,會隨月經週期出血,造成各種臨床症狀。
二、流行病學
(1) 盛行率大約3-10% (但在不孕族群中更高)
(2) 危險因子:初經早、週期短、高瘦身材、亞洲人較多
三、病生理機轉
(1) 經血逆流假說
→子宮內膜細胞在月經時,從輸卵管逆流,進入卵巢、骨盆腔
(2) 骨盆腔外的子宮內膜異位
→可能是內膜細胞/組織經淋巴/血液循環
(3) Coelomic metaplasia theory
→腹腔含有未分化的細胞,受刺激後分化成子宮內膜組織
(4) 造成症狀的機轉→子宮內膜出血、產生發炎物質刺激等
四、影響的位置
(1) 最常見的位置:骨盆腔內,包括卵巢、cul-de-sac、骨盆腔的韌帶、子宮體、輸卵管、乙狀結腸、闌尾等
(2) 其他:可能會在乳房、肺、膀胱、腎臟、肝臟等器官出現
造成各種不同的症狀
五、臨床表現
(1) 痛經→下腹部悶痛、絞痛(常在月經前1-2天開始,持續數天)
→較有可能在初經後幾年才出現痛經 (primary→比較早出現)
(2) 慢性骨盆疼痛
(3) 性交疼痛:經常是在陰道性交時,出現的深部疼痛
(4) 膀胱症狀:如果異位到膀胱→出現下泌尿道症狀、血尿等
(5) 腸道症狀:腸絞痛、腹瀉、便秘….等
(6) 不孕→長期發炎導致沾黏、或endometrioma分泌有毒物質,影響受孕
六、診斷
(1) PE:不具特異性、和子宮內膜異位處有關係
(2) Lab:沒有特異性指標,CA125常會升高
(3) Image:超音波→可以看endometrioma、nodule等
(4) Laparoscopy:診斷性腹腔鏡直接去找異位的內膜組織
但如果治療幾個月才去手術,可能不一定找得到lesion
切下來病理化驗,才能夠確診
七、分級
→可以分成四個等級 (ARSM classification)
→Stage I:輕微,只有一處位移的內膜,且沒有顯著沾黏
→Stage II:輕微,有多處位移的內膜,分布於腹膜和卵巢
全部加起來小於5cm,且沒有顯著沾黏
→Stage III:中度,多處位移的內膜(淺層和侵入性都有),合併沾黏
→Stage IV:嚴重,多處位移的內膜,包含巧克力囊腫
合併有嚴重的沾粘
八、治療
(1) 藥物治療:可控制疼痛,但停藥可能復發,且無法改善不孕
a. NSAIDs:可以用來控制疼痛
b. 如果NSAIDs效果不好,考慮加上口服避孕藥
c. GNRH agonist:
→使用一段時間後達到desensitization→抑制FSH、LH
→進一步達到抑制Estrogen的目標
d. Progestin:黃體素,能夠抑制內膜增生,接著使之萎縮
可能出現體重增加、情緒不穩、子宮不正常出血
e. Danazol:能夠抑制LH、降低estrogen、抑制排卵
但可能出現痘痘、聲音低沉、雄性化等
f. 如果疼痛非常嚴重、急性→考慮手術比較有效
(2) 手術治療:可控制疼痛,也有機會改善不孕的狀況
Schenken RS (2015). Endometriosis: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Retrieved 2016 Jan 7th from www.uptodate.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