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Day291_類天疱瘡Pemphingoid

(圖片來源: wikipedia)


一、簡介

水泡性疾病在臨床上相當常見,因為皮層裂開、液體堆積所導致,可見於接觸性皮膚炎、疱疹、昆蟲叮咬等等。類天疱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導致上皮真皮層間裂開,進一步導致多處水泡的生成,為subepidermal的水泡

二、病生理機轉

(1)   因為自體免疫攻擊basalmembrane上的細胞間黏附分子
→導致上皮層和真皮層裂解,產生許多較深層的水泡
→做免疫螢光染色(IgGC3)能夠看到上皮真皮層間亮起來
  (※相對天疱瘡,天疱瘡染IgG會比較強;類天疱瘡染C3會比較強)
(2)   不同種類的類天疱瘡,其被攻擊的分子種類也就不同
Bullous pemphingoid
攻擊兩種主要的hemidesmosome (BP180BP230)
Mucous membrane pemphigoid (MMP)
攻擊BP180BP230Laminin 332alpha6beta4 integrinType VII collagen等抗原。不同的抗體的攻擊,就有相對應的表現
(a)   MMP容易產生疤痕→因為被攻擊的位置位在basement membrane的深處,增加產生疤痕的機會
(b)   眼睛的侵犯→和alpha6beta4 integrin中的『beta-4subunit
口腔黏膜的侵犯→和其中的『alpha 6subunit有關
(c)    如果有攻擊到laminin 332→同時有癌症的機會↑↑

三、流行病學

(1)   患者的年齡相對於天疱瘡較大→大部分患者年紀大於60
(2)   相較於天疱瘡,類天疱瘡較為常見 (但整體還是不常見~~~)
(3)   女性患者相對較多

四、臨床表現

(1)   Bullous pemphingoid (BP)
→前驅期:先有一些癢疹、蕁麻疹樣皮膚病灶
→之後產生許多tense bulla (1-3cm)、底層皮膚則為紅色、蕁麻疹樣
→最後,水泡破裂→產生許多潮濕的erosioncrust
→分布位置:肢體彎曲處、腋下、鼠蹊;口腔黏膜只有10-30%出現
(2)   Mucous membrane pemphingoid (MMP)
→主要影響黏膜表面,過去被稱為cicatricial pemphingoid
→黏膜會有反覆的發炎和erosion (口腔(85%)、眼(64%)、皮膚(24%))
erosion處時常會產生疤痕→和bullous pemphingoid區分
→如果有anti-laminin 332的自體抗體→惡性腫瘤機會↑

五、診斷

(1)   問病史、看水泡型態
(2)   皮膚切片→免疫螢光染色(IgGC3)能夠看到epidermis-dermis間亮起來

六、治療

(1)   先用外用類固醇(Clobetasolcream)
→如果因為患者因素,無法使用外用類固醇→使用systemic steroid
(2)   非類固醇的選擇
MMFazathioprineMTXTetracyclineDapsoneNicotinamide
→在有類固醇禁忌症的狀況下可以選擇上述藥物
(3)   生物製劑:在上述藥物都無效果,考慮IVIG或是rituximab

Murrell DF, Ramirez M (2014).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of bullous pemphigoid. Retrieved 2015 Oct 26th from www.uptodate.com

Roxburgh’s Common skin disease p98~p100


1 則留言:

  1. 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的話,歡迎加入粉絲專頁Tiny Notes來follow最新的貼文喔!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iny-Notes/210589625811849

    本網誌內容僅供學習上參考
    臨床實務上仍需就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若您對於相關議題仍有疑惑
    建議您再去蒐尋更多的文獻或是詢問您的醫師

    內文若有錯誤,煩請指正!感激不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