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Day265_Ketosis prone diabetes

(圖片來源: wikipedia)


一、簡介

1987年,Winter等人最早提出一群以高血糖、Diabetic ketoacidosis表現的糖尿病患者,卻又有許多type II DM的表現(ex.肥胖、年紀較大)其餐後insulin的分泌介於正常人和type 1 DM中間,因此一開始被稱為『atypical diabetes』。因為合併type 1 type 2的特徵,又被稱為type 1.5 DMtype 1B DMFlatbush diabetes、或是『ketosis prone diabetes

二、盛行率

(1)   African-AmericanHispanicDKA患者中,可能佔20%~50%
在亞洲、白種人的比例則較低→大約只佔10%
(2)   幾乎都有很強的家族DM (80%)
(3)   患者幾乎有高比例的肥胖

三、分類

(1)   ADA system
Type 1:定義為因為自體免疫抗體,而導致islet cell的破壞
患者若有DKA,但沒有自體免疫抗體→type 1b DM
(2)   Aβsystem
依照『autoantibody的有無』和『beta cell function』分成四大類
  (beta cell function→以glucagon刺激後,看C peptide的量)
  (fasting> 1ng/mLglucagon > 1.5ng/mL→→beta cell function (+))

四、病生理機轉

(1)   autoantibody (+)beta cell function (+/-)
→相對於type 1,這類患者發病較晚、進程較緩
→患者在發生DKA後,約有50%的患者可以2年多不使用insulin
  (這群患者的變化較多!要長期監控!)
→和anti-GAD65 antibody有關
(2)   autoantibody (-)beta cell function (-)
→這類的患者沒有autoantibody,但beta cell也沒有function
→可能是有測不出來的autoantibody、或是antibody titer
→這類患者有很強的家族史
→未來需要長期的insulin補充
(3)   autoantibody (-)beta cell function (+)
→這類患者沒有autoantibody,且患者的beta cell功能是可逆的
→原因:可能是代謝性(ex. G6PD)、基因、病毒導致
50%患者沒有precipitating factor,並以DKA為最早的DM表現
但另外50%的患者原本就有DM,因為一個急性事件,導致DKA

五、臨床表現

(1)   大部分患者有肥胖、並DKA為一開始的DM表現(3/4)
(2)   平均年齡40歲,並以男性較多(是女性的2-3)
(3)   入院通常以脫水、心跳快、高血糖、ketone acidosis等表現
(平均血糖約684~720HbA1c 12~14%pH平均7.22~7.25)

六、治療

(1)   急性處置:DKA
→積極補水、IVII、監控電解質等
(2)   DKA緩解後,將患者依照autoantibodybeta cell function分類
→依照不同的類型,決定其長期的治療方向
(3)   長期的控制
→評估是否需要長期用insulin
a.      如果Beta cell function(-)→通常需要長期的insulin使用
b.      如果是antibody(-)beta cell function(+)
→通常不需要長期用insulin (大約需要10-14周慢慢脫離)
→如果停掉insulin後,血糖高(+) ketosis(-)DM控制
→如果insulin減量後,ketosis (+)→長期使用insulin
c.       如果是antibody (+)beta cell function (+)
→變化較多,需要長期的監控

Reference:
Balasubramanyam A, Ram N (2015). Syndromes of ketosis-prone diabetes mellitus. Retrieved 2015 Sep 14th from www.uptodate.com


2 則留言:

  1. 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的話,歡迎加入粉絲專頁Tiny Notes來follow最新的貼文喔!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iny-Notes/210589625811849

    本網誌內容僅供學習上參考
    臨床實務上仍需就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若您對於相關議題仍有疑惑
    建議您再去蒐尋更多的文獻或是詢問您的醫師

    內文若有錯誤,煩請指正!感激不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