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Day240_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圖片來源: wikipedia)



一、簡介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包含食道炎、胃炎、腸炎、大腸炎等,其特色為一群嗜酸性球浸潤的發炎疾病

二、流行病學
→資料較少,美國每年的盛行率大約22-28/每十萬人

三、致病機轉
(1)   目前還不甚清楚
(2)   許多流行病學和臨床表現→此疾病帶有過敏的成分(IgE通常會升高)
(3)   可能和食物過敏有關係→誘發IL5 (+)Th2活性→腸胃道eosinophilia
→進一步分泌cytokine→導致腸胃道局部發炎

四、臨床表現
(1)   整個腸道都可能會受到影響
(2)   大約一半的患者合併過敏疾病,包括氣喘、異位性皮膚炎和鼻炎
(3)   臨床表現和侵犯的部位、範圍、深度有關係
→黏膜層:腹痛、噁心嘔吐、腹瀉、體重減輕(1/32.4公斤)
如果有廣泛的小腸浸潤→消化不良、生長遲緩等
→肌肉層:wall thickening、蠕動變差→腸阻塞、噁心嘔吐
subserosal:會有ascites

五、Lab
eosinophil升高(大於500/microL)(20%在正常範圍)
→如果造成消化不良→hypoalbuminemiaanemiafecal fat
→血漿IgE經常會升高,尤其在小孩子


六、Work-up
(1)   病史:排除藥物造成的嗜酸性球升高、旅遊史、飲食史
(2)   PE:疼痛的位置、並找是否有其他的器官侵犯
(3)   Labeosinophil count、血液抹片、免疫球蛋白、Vit B12 (myeloproliferative疾病會升高)serum tryptase
(4)   Stool:看有沒有fecal fat、寄生蟲等
(5)   有腹水→送cytologycell countculture

七、診斷
biopsy:看到嗜酸性球浸潤;腹水:eosinophilicasciticfluid
→要排除其他的可能性

八、鑑別診斷
(1)   寄生蟲的感染→可以看stool是否有蟲卵、寄生蟲
(2)   惡性腫瘤:lymphomagastric cancer
→但做內視鏡、切片可以做出區分
(3)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HES)
→超過六個月,周邊eosinophil count大於1500/mL
→但HES會影響其他器官(心、肺、腦、腎等)
(4)   Churg-Strausssyndrome:嗜酸性球↑
→是血管炎,以腹痛、腹瀉、紫斑、氣喘等表現
(5)   Polyarteritisnodosa:嗜酸性球↑
→腹痛、胃可以看到nodular mass
→切片:周邊血管發炎、ESR升高、全身性的表現
(6)   Eosinophilic granuloma (Langerhans cell histocytosis)
→以gastric antral mass表現
→切片會看到典型的granulomatous表現,和EG做區分

九、病程
→目前仍不是很清楚
→有部分會進展到嚴重的消化不良、營養不良
→給予治療後,小部分人會痊癒、但其他患者在數月或數年還會flare

十、治療
(1)   initial therapy
→飲食治療:
  elimination diet(把所以懷疑的食物過敏原的拿掉!)
Six food elimination:避免大豆、大麥、蛋、奶、花生堅果、海鮮
  Elemental diet(元素飲食)
目標減少發生過敏、和疾病的進展
→類固醇:如果改變飲食無法改善症狀→使用prednisone (20-40mg/d)
通常在兩周內症狀改善→接下來兩周逐漸taper
(2)   疾病復發
→可以給短期的prednisone (20-40mg/d)
→如果一降低prednisoneflare→考慮長期使用類固醇
(3)   其他選擇→沒有足夠的evidence
Cromolyn(穩定mast cell)Leukotriene antagonist (-lukast)Omalizumab (anti-IgE monoclonal antibody)


Prussin C, Gonsalves N (2014).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Retrieved 2015 Sep 5th from www.uptodate.com

1 則留言:

  1. 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的話,歡迎加入粉絲專頁Tiny Notes來follow最新的貼文喔!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iny-Notes/210589625811849

    本網誌內容僅供學習上參考
    臨床實務上仍需就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若您對於相關議題仍有疑惑
    建議您再去蒐尋更多的文獻或是詢問您的醫師

    回覆刪除